二十四節(jié)氣:小寒
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天”多在公歷1月9日至17日,正是在小寒節(jié)氣內。根據我國氣象資料的記載,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時節(jié)比小寒時節(jié)冷,因此,小寒節(jié)氣的到來,也標志著最冷的寒冬臘月正式開始了。
古人為小寒節(jié)氣歸納了三個物候——雁北鄉(xiāng),鵲始巢,雉始雊。 “雁北鄉(xiāng)”,古代“鄉(xiāng)”通“向”,大雁感受到北方大地的春意萌動,準備向故鄉(xiāng)遷移了,古人認為到立春節(jié)氣后,大雁就全都飛到北方了;再來看“鵲始巢”,喜鵲是中國人十分喜愛的吉祥鳥,喜鵲筑巢常常要花費很長時間,為來年孵化產卵做準備,因此喜鵲筑巢的過程,頗有些人類社會中家庭形成與延續(xù)的意味;最后來看“雉始雊”,“雉”是野雞,“雊”乃雉鳥彎著脖子用力鳴叫的意思,依照古人的觀點,野雞們感受到陽氣的萌動,開始發(fā)出迎春的鳴叫。
古時人們在小寒節(jié)氣里基本上不進行戶外活動,動物也難覓蹤跡。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就描繪出這樣一幅江鄉(xiāng)雪景圖: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全都斷絕,不見人影蹤跡,唯有江上孤舟里的一位漁翁,披蓑戴笠在獨自垂釣。
小寒時節(jié),也正好是臘梅盛開之時,臘梅,實為“蠟梅”,因為臘梅大多會在臘月開,人們就誤用成“臘”。而梅花和臘梅其實并不是一種花,但它們都在寒風中開放。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鐘,視賞梅為一件雅事。文人騷客喜愛它們迎著寒風開放的品格,留下了不少描寫梅花和臘梅的詩句。
宋代詩人王安石曾寫過一首名為《梅花》的詠梅詩,留下了“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名句;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的詩句中,也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詩句。
古人認為“禽鳥得氣之先”,也就是說禽鳥最先感受到時節(jié)與氣候的變化,因此以它們的生活習慣作為物候。唐代詩人元稹在《小寒》一詩中反映了鳥類的節(jié)氣變化: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雙鷹近北首,雊雉隠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進入小寒的節(jié)氣里,由于陽氣的萌動,大雁開始北遷了,喜鵲開始筑巢了,野雞也開始鳴叫了。最后詩人感嘆道:現(xiàn)在雖然還是嚴冬,但離春天已經不遠了。
?。▉碓矗菏锥贾埃?/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