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葉向高
葉向高(1559—1627年),福清人,字進卿。幼聰穎過人,有報負。萬歷進士。出仕后多次上書反對礦監(jiān),稅監(jiān)。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四十二年辭職。天啟元年(1621年)再為首輔。屢與魏忠賢抗爭,保護了許多忠臣賢士,四年又遭排擠去官。著有《說類》《蒼霞草》等詩文。
生于危難立壯志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葉向高出生于福清縣化南里的一個官僚家庭。葉向高出生前一年,倭寇攻破福清,隨后又結巢于離葉家十余里遠的龍?zhí)??!睹魇贰と~向高傳》載:“向高甫妊,母避倭難,生道傍敗廁中,數(shù)頻死?!比~向高幼年就親眼目睹鄉(xiāng)民在倭患中流離失所的慘狀。少年時立下志向,長大為國效力。他勤奮好學,14歲就以學業(yè)優(yōu)異著稱,“縣令許夢熊大奇之”,并為他“擇婚”,贈送聘禮,“酒之公堂”,一時傳為佳話。24歲之時中進士,又考選庶吉士,以后又進為編修和南京國子司業(yè)等官職。39歲時,召為左庶子,擔任皇長子侍班官,輔導皇太子朱常洛讀書。因“訓解明暢”,太子十分高興,常常稱贊葉向高為“飛須先生”。
獨撐殘局整朝綱
萬歷年間,明王室窮奢極欲,國庫日趨空虛,分派太監(jiān)到全國各地瘋狂掠奪,引起市民暴動。萬歷二十四年,太監(jiān)陳奉到湖廣后,曾連續(xù)在武昌、漢口、襄陽、湘潭等地激起民變十余起。此外,荊洲、天津、蘇州、上饒等地也不斷發(fā)生反對礦監(jiān)的市民暴動。為此,葉向高不顧一身安危,屢次上書萬歷帝,直言要罷礦稅,撤回礦稅監(jiān),指出這是有關“天下安危第一大機”??墒牵f歷帝深居內苑,縱情聲色,將葉向高奏書束之高閣,并調離北京,轉任南京禮部侍郎,后又改吏部侍郎。葉向高到南京就任之后,再陳礦稅之害,又不被采納。此后一直在南京九年時間碌碌無為。
萬歷三十五年,閣臣沈一貫罷職,沈鯉跟著也去位,內閣只有首輔朱庚一人。萬歷帝命增加閣臣,葉向高被調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為閣臣。第二年,首輔朱庚去世,次輔李廷機因被人攻訐而杜門不出,結果造成內閣實際上只葉向高一人的局面,并且一直延至萬歷四十二年,這就是民間傳說葉向高“獨相”的由來。
神宗在位四十七年。自萬歷十七年后,三十年間只召見朝臣一次,其余時間全沉迷在聲色犬馬之中。葉向高多次上奏,建議皇帝應該振作有為,親理朝政,簡任老成,布列朝署,取積年廢馳政事一舉新之,否則,“宗社之憂,不在敵國外患,而在廟堂之上也”。萬歷知其忠心,空言安慰幾句,就是不愿照此辦理,使國勢更加頹危。
治國無人,爭權奪利卻越演越烈。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萬歷寵妃鄭貴妃之子朱常洵,已封為福王卻不去封國,引起皇族間互相猜忌。葉向高鑒于明初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打了四年內戰(zhàn)的教訓,多次上疏,力請福王就國,并引“觸詟說趙太后”的故事,勸皇帝和鄭妃放福王到封地去。由于萬歷和鄭妃以種種借口拖延時日,錦衣百戶王曰乾又乘機制造混亂,入皇城放炮上疏,奏說“鄭妃派人用妖術詛咒太后、皇太子死,擁立福王做皇帝”等等,一時間妖言四起風雨滿城。葉向高擔心動亂,立即上書,要皇帝“當靜處之”,命福王立即就國。經(jīng)再三力爭,朱常洵不得不前往封地,終于避開了一場即將爆發(fā)的禍亂,穩(wěn)定了大明江山。
忍辱負重保忠良
萬歷四十二年八月,葉向高辭職返鄉(xiāng)退居林下。至1620年朱常洛即位為光宗,憶起自己的老師,便召向高進京。可是不到一個月間,光宗就死了,熹宗(天啟)即位,也還倚重向高。天啟元年十月(1621年)命向高為內閣首輔,在屢請辭職不允之后,積極建言熹宗撥金二百萬,為用兵之需。天啟初年,熹宗尚能聽從向高政見,朝綱有望刷新。但畢竟年幼,不能識別“忠佞”,魏忠賢和皇帝乳母客氏遂篡握大權,把持朝政。福王就國后,鄭妃并未罷休,在朱常洛立為太子時,有一名叫張差的人,拿著木棒打傷太子東宮守門人,進入前殿,被捕獲后供出是鄭妃宮太監(jiān)寵保、劉成主使,是為“梃擊案”。萬歷死后,朱常洛即位,患重病,鄭妃派人送瀉藥,病情轉危,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紅凡藥,吃兩丸身死,稱為“紅丸案”。朱常洛死后,選侍李氏挾持年幼的皇長子朱由校而自重,占據(jù)乾清宮。經(jīng)朝臣力爭,才不得已移居噦鸞宮,謂之“移宮案”。這“三案”本都是皇族內部的鬧劇,可是魏黨及東林黨人卻借題發(fā)揮互相攻擊,又引起軒然大波。魏忠賢憑借權力,大肆斥逐和殺害反對他的正直大臣。葉向高為保忠良極力救援,給事中章允儒、傅槐、陳良訓,御使帥眾,吳甡、王祚昌等,均因得到葉向高的保護而得免死或從輕處罰。因此,魏逆恨死了葉向高,誣他為“東林黨魁”。其實他對東林黨人也不是一概庇護,“所建言無非欲破士大夫黨比之習”,并非支持無原則的黨爭。
天啟四年六月,都御使楊漣上疏揭發(fā)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其他廷臣也相繼上書揭發(fā),一批大臣勸葉向高參與其事,共同推倒魏黨奸人。葉向高考慮到魏黨黨羽眾多勢焰滔天,恐難除卻且還會招來殺身之禍,便勸眾臣待機而發(fā),一些臣子操之過急,說他為“和事佬”。但葉向高忍辱負重,仍上書熹宗,說忠賢雖勤奮,朝廷寵信厚待,但“盛滿難居”,建議給予解除權力,歸于私第,以比較緩和的辦法,讓魏逆脫離朝政,這樣既可平息眾怒,又讓魏忠賢有個下臺臺階。誰知魏逆借這本奏疏,假傳皇帝詔書表彰自己功勞,伺機加害葉向高。如魏逆欲“廷杖”御使林汝翥(福清人),林因害怕逃到遵化。魏黨造謠說林是葉的外甥,指使其爪牙圍攻葉府。葉向高感到“時事不可為”,力求辭職,“乞歸二十余疏”才獲準,加封為“太傅”葉向高辭去“太傅”銜頭,于1624年7月離京返鄉(xiāng),是年葉向高年已六十有六。
葉向高一走,魏忠賢就大肆殺逐朝臣,“善類為之一空”,朝政更加黑暗,二十年后,明王室終于被農(nóng)民起義的浪潮所推翻。
葉向高罷職回鄉(xiāng),家居三年,于1627年病逝,享年69歲,葬于閩縣臺嶺。崇禎初年,追贈為太師,謚文忠,著有《說類》《蒼霞草》等詩文,并刊行于世。
(張英慧)
?。▉碓矗骸犊蓯鄣母V輩矔?福州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