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前驅(qū)陳襄

日期:2021-11-15 16:16 來源:方志委
| | | |

陳襄(1017—1080年),字述古,學者稱古靈先生。閩侯縣人。與同鄉(xiāng)“陳烈、周希孟、鄭穆為友。時學者沉溺于雕琢之文……四人者始相與倡道于海濱……謂之‘四先生’”(《宋史》本傳)。“海濱四先生”是北宋理學的重要前驅(qū),而陳襄是“四先生”中倡道最力,影響最大的。楊時稱贊陳襄“以經(jīng)術德行為一時儒宗”,朱熹也稱贊“陳古靈文字尤好”。著有《古靈集》《易義》《中庸義》、《郊廟奉祀禮文》、《州縣提綱》等。

孜孜倡道

陳襄一生,孜孜倡道。當時的學者,崇尚詞章,都認為孔孟知天盡性之說是極其迂闊的。陳襄少游鄉(xiāng)校,亟力倡導;舉進士,為浦城主簿,后為知縣、知州、秘閣校理、判祠部事……等始終不變,總是以天下之重為己任。他認為只要切實加強道德修養(yǎng),時刻不忘存正去邪,存公去私,推物以盡理,明理以盡性,就能達到“誠”的境界。作為理學的重要前驅(qū),陳襄還十分注意對封建倫理綱常的闡發(fā)。他認為君子應“不茍利,不茍進,不茍得,惟義而止”,要做到“不先利而后義”。而平民百姓就應該“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婦有恩,男女有別,子弟有學,鄉(xiāng)里有禮,貧窮患難,親戚相教,婚姻死喪,鄰保相助,無惰農(nóng)桑,無作盜賊,無學賭博,無好爭訟,無以惡凌善,無以富吞貧”。這就是老百姓的“禮義之俗”。

陳襄任地方官時非常重視興辦學校,宣講理學。在浦城“創(chuàng)學舍三百楹,親自講授,從之學者逾五百士”;在常州,學校的“規(guī)模氣象遂為諸郡庠序(即學校)之冠”。這樣,人們也就不再嘲笑他們,反而,很多人都來跟從他們學習,“四先生”之名聞于天下。

次于陳襄的是鄭穆,他“深造于道,心仁氣正,勇于為義,文博而莊”。他“醉謹好學”,歷任岐王、嘉王侍講,召拜國子祭酒(祭酒本是首席的意思,這里指國學之長),深受人們敬重。特別是他“進退容止必以禮”,“雖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禮送迎”,他的老朋友張景晟逝世,留下白金五百兩把孤兒托他扶養(yǎng)、鄭穆退回白金而收養(yǎng)老朋友的孤兒一直到他長大成人。

再次則為陳烈。他性介僻,篤于孝友,《宋元學案》說他“力學不群、牢日端嚴,終日不言。雖御童子,如對大賓”。他平生操守,出于被實,家租有余則濟貧。

另一位是周希孟,他曾為國子監(jiān)四門盼教,“遍誦五經(jīng),尤邃于易”。蔡襄等郡親自登門請教經(jīng)義,著有《易義》、《詩義》、《春秋義》等。

伯樂薦賢

陳襄在經(jīng)筵時,神宗向他求訪人才,他作《熙寧經(jīng)筵論薦司馬光等三十三人章稿》,推薦司馬光、韓維、呂公著、蘇頌、范純?nèi)省⑻K軾、程顥、劉摯、張載、薛昌期等33人;在管句國子監(jiān)時,又推薦程頤可為太學師長,難怪陳瓘詩贊說“三十三公半臺輔”。

陳襄之所以能薦賢,能當好伯樂,是出于他個人的修養(yǎng),出于公心。他所推薦的人,后來除了林希一人外,都成為碩學名臣。

反對新法

王安石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改革家,黃庭堅稱贊他是“視富貴如浮云”的“一世之偉人”。但陳襄卻反復陳奏,毫不氣餒,極論王安石新法之非,請求貶斥王安石、呂惠卿以謝天下。這與他的“中和政治”有關,又與他的“仁義禮智”的主張相連,缺乏政治家務實的才能,從中不難看出陳襄保守的一面。

詩詞酬唱

李綱在《古靈集》原序中說陳襄的文章“精金美玉,不假雕琢”,那么作為一位理學家他的詩又是怎樣呢?有的說,他的詩“平淡如韋應物”;有的說,他的詩受蘇軾精美流、活潑而又典雅的影響,因為他們兩人交誼較好。

陳襄的年紀比蘇軾大,地位也比蘇軾高。熙寧五年(1072年)至七年(1074年),陳襄為杭州太守,蘇軾為通判,兩人相互酬唱贈答頗多。蘇軾有《南鄉(xiāng)子·送述古》五首《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等十來首與陳襄有關的詩,還有《錢塘六井記》記述陳襄在杭州疏浚六井之事。陳襄也有和蘇軾的詩四首?,F(xiàn)錄《和子瞻沿牒京口,憶西湖寒食出游見寄二首》其二如下:

春陰漠漠燕飛飛,可惜春光與子違。

半嶺煙霞紅旆入,滿月湖風畫船歸。

緱笙一闕人何在,遼鶴重來事已非。

猶憶去年題別處,烏啼花落客沾衣。

蘇軾的詩是回憶去年寒食與陳襄出游西湖。陳襄這首詩首聯(lián)寫蘇軾不在杭州。頷聯(lián)描繪西湖風景好,但感到遺憾的是不能同游。頸聯(lián)是感嘆人事。尾聯(lián)抒發(fā)懷念蘇軾之情。這首詩寫得饒有情趣。

陳襄的五律詩《觀?!?,前四句云:“天柱支南極,蓬山壓巨鰲。云崩石道險,潮落海門高。”寫得頗為壯觀又豪情四溢,這與人們想象中四平八穩(wěn)的道學先生所寫的詩大相徑庭。

摸鐘破案

陳襄剛為浦城主簿并攝縣事時,曾利用心理學破案,傳為美談。

有一起盜竊案,賊人難以分辨。陳襄說,廟里的鐘神靈得很,能辨盜,偷東西的人只要一摸,鐘就會響。他暗地里把鐘涂上墨,并用帷幕遮了起來。再命令有盜竊嫌疑的人到廟里,每個人把手伸進帷幕去摸鐘。沒有偷東西的人都大膽去摸,而那個盜賊怕鐘響就不敢用手去摸。結果只有一個人手中無墨,就認定他是罪犯。罪犯不服,陳襄說出道理,罪犯心服口服,甘心伏罪。

總之,陳襄等閩中四先生(有的稱海濱四先生或古靈四先生)是“操道化之始以丕變舊俗”的儒者之宗,對朱熹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楊樹) 

(來源:《可愛的福州叢書之三 福州人杰》)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