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兼文武 志存山水——陳第的傳奇一生

日期:2018-01-11 08:44 來源:方志委
| | | |

  陳第,字季立,福州連江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婆e上只中過秀才,喜談兵法,有“狂生”之名。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既是鉆研典籍的學(xué)者,又是抗敵安民的將領(lǐng),還是位縱情山水的游客。其身份轉(zhuǎn)換之奇特,各方面成就之突出,放眼數(shù)千年中華歷史,也堪稱罕見。 

   

著作等身 古音先驅(qū) 

  陳第自小讀書“過目成誦”,后游學(xué)于福州如蘭精舍,時常與博學(xué)鴻儒相往來,一生著述繁富,他的《一齋集》涉及經(jīng)學(xué)論述、古音研究、詩文創(chuàng)作等多方面,而且頗有一些足以在歷史上留名的閃光點。如跟隨軍隊到臺灣抗倭而寫就的《東番記》是研究臺灣早期歷史的珍貴文獻,書中首次詳細描述了高山族的氏族部落生活;整理多年藏書編成的《世善堂藏書目錄》在傳統(tǒng)“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基礎(chǔ)上增設(shè)“四書”“各家”兩類,為目錄學(xué)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而在學(xué)術(shù)上貢獻最大的則是古音學(xué)研究。 

  在陳第之前,國人一般認為文字的讀音有地域的差別(方言),卻沒有意識到還有時代的差別,人們讀到幾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之前的詩歌發(fā)現(xiàn)一些地方不押韻,并不認為這是時代的因素,而是認為古人用韻不嚴格甚至是字音不固定,然后想出了臨時改變字音的方法。南北朝時期的沈約著《詩經(jīng)音》,把先秦典籍《詩經(jīng)》中一些在他讀起來不押韻的地方稱為“葉句”,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他覺得“南”與“音”不押韻,認為這里“南”要變換讀音為“nín ",以便與“音”字合韻。這種臨時改變字的讀音以迎合押韻要求的做法后來演變?yōu)閷W(xué)術(shù)史上著名的“葉(x)音說”,這種學(xué)說對后世影響很大,宋朝的朱熹就大量地運用葉音方法來注解《詩經(jīng)》和《楚辭》,凡是當時讀起來不押韻的地方,多數(shù)都要變換讀音。如上述的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朱也認為“南”的讀音應(yīng)是“葉泥心反”(約同nīn)。“葉音說”流傳千年,加上朱熹的強化作用,到明朝已經(jīng)成為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鮮有人對此有異議。 

  好學(xué)深思的陳第在父親的啟發(fā)以及學(xué)者焦竑的影響下,加上自己長年的讀書鉆研,劃時代地提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毛詩古音考·自序》)的觀點,徹底否定“葉音說”,認為古有古音,今有今音,今人讀《詩經(jīng)》覺得不押韻,不是“古無定音”或者用韻寬松,而是字音發(fā)生了變化,不能按照現(xiàn)在的語音用葉音方法對《詩經(jīng)》進行隨意改讀。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中的“音”與“南”用《詩經(jīng)》時代的語音朗讀則完全押韻,沒必要依照今音來改讀。陳第不僅提出了科學(xué)的語音變革觀點,還運用了先進的考證方法。為證明“南”與“音”、“心”押韻,陳第先是引用《詩經(jīng)》的其他詩篇例句(本證),如“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心”、“笙磬同音,以雅以南”等,再引用臨近時代的典籍詩文例句(旁證),如《楚辭》“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等,推斷“南”字在先秦時期與“音”、“心”屬于同韻,只是后世語音發(fā)生變化,才變得不同韻。除了本證旁證,陳第還參考了俗語方言、諧聲原則、聲訓(xùn)材料、古籍異文等,這些考證方法都為后世樸學(xué)家如顧炎武、戴震等人廣泛運用。盡管陳第在辨音方面不夠精細,但他的古音觀念與考證方法皆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被公認為中國古音學(xué)的開山鼻祖。 

 

投筆從戎 立馬邊疆  

  陳第少年時就喜歡舞刀弄劍,縱酒談兵。成長的年代明王朝與北疆的蒙古人和東南的倭寇連年作戰(zhàn),邊民飽受戰(zhàn)亂荼毒,令他很早就萌生出保衛(wèi)邊疆、殺敵報國的熱血志愿。曾經(jīng)慨嘆道:男兒要像漢代的班超、傅介子那樣在塞外為國立功,豈能整天抱著筆硯求取科名。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繼光入閩征倭,陳第以當?shù)孛悴诺纳矸葸M獻“平倭策”,相傳戚繼光還根據(jù)陳的建議攻破了連江馬鼻的倭寇巢穴。萬歷元年(1573),陳第跟從福建總兵官俞大猷學(xué)習(xí)兵法,很快就受到俞的賞識,稱贊道:“子當為名將,非一書生也?!焙箅S俞大猷到北京,拜謁薊門總理戚繼光,并上書給兵部尚書譚綸。文人談兵多是“有主張,沒辦法”的空泛之論,而陳的上書則具體敘述了新式獨輪車(用于結(jié)成車陣抵擋蒙古騎兵)的制造及運用方法。譚綸對其夸目相看,任他為教車官。獨輪車造成之后,陳第不甘于京城的優(yōu)游生活,為了實現(xiàn)多年來殺敵立功的夢想,他主動上書請求到邊關(guān)中位置最重要、形勢最困難、眾人所不愿往的地方去。凡人誰不愿富貴輕閑,陳第卻獨求艱難險阻,這種另類舉動在明朝中葉之后“邊事不舉,將士怯戰(zhàn)”的大環(huán)境下,更加顯得難能可貴。戚繼光對其很是欣賞,在陳領(lǐng)三千京營軍出邊塞巡防時贈詩贊道:“已著白袍稱國士,忽搖赤羽號將軍。心期報主年方壯,志欲吞胡策自勤?!?/span> 

  后歷任潮河提調(diào)、喜峰口游擊,兩地皆為易受蒙古人侵擾的軍事要沖。面對邊軍兵員不足、紀律渙散、戰(zhàn)力低下的狀況,陳第招募民壯充實隊伍,親自嚴加操練,甚至異想天開地組織一百多名童兵共同參加成年正規(guī)軍的演練,借以激勵軍士自強奮進,重振軍威。當時漢人與蒙古人實現(xiàn)議和,明王朝除了開放邊境貿(mào)易之外,每年還賞賜給蒙古人一定的財物,稱為“撫賞”。蒙人欺漢人邊軍腐敗怯弱,常常索取無厭。陳第雖為一介書生,卻表現(xiàn)得頗為強硬,嚴格按照朝廷規(guī)定的標準實行撫賞,改變?nèi)螒{蒙古驕兵隨意敲詐的亂象。各路討要撫賞的蒙古人見漢人軍容齊整、守衛(wèi)完備,雖敲詐無果,亦不敢為亂。偶爾有小股蒙古騎兵侵擾,陳與諸將率五百騎擊破之,生擒十三人,斬首五人,追殺六十余里,強酋畏服。另外,陳第還采取嚴懲兵痞、興辦義學(xué)等舉措,使邊鎮(zhèn)風(fēng)氣為之一變,軍民相安。 

  萬歷十年,右都御史吳兌(總督薊遼軍務(wù))的親屬要求販賣五千余匹青布給軍中將士,要價是原價的兩倍,且要求從士兵的月糧中代扣費用。攤派物資本是相沿已久的軍中陋習(xí),陳第卻不為所動,嚴詞拒絕,寧愿得罪上司,也不肯損害士卒,表示:“大丈夫當磊磊落落,安能枉己從人,依權(quán)媚勢!”最終被借故彈劾去職?!爸驹谇嗌健钡年惖诒緹o意于仕途,純粹出于報國的一腔熱忱才效力于北疆苦寒之地,如今被劾正好成為其脫離官場的契機,于是“喜甚快甚”地結(jié)束了長達十年的軍旅生涯。(當時軍中對陳第有知遇之恩的戚繼光、俞大猷、譚綸三人死的死,貶的貶,也是陳離職一個背景因素。) 

  陳第從一喜好談兵的書生,先是轉(zhuǎn)變?yōu)檫\籌帷幄的幕僚,而后成長為有勇有謀的邊將,展現(xiàn)了他作為謀臣良將的另一面。雖然限于邊境和平、官場腐敗的大環(huán)境,陳第沒能成為戰(zhàn)功赫赫的一代名將,但他的軍事才能先后受到著名將領(lǐng)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的欣賞與肯定,鎮(zhèn)守邊陲也是表現(xiàn)得智勇雙全、戰(zhàn)守有方,即使去職在家,仍然是名聲在外,閩地的軍政官員時常向他咨詢御敵之策,并多次想聘請他做幕僚,陳第皆堅辭不就,頗有國士兼隱士的風(fēng)范。

 

縱情山水 遍游名勝  

  陳第別號“五岳游人”,他的旅游經(jīng)歷自是豐富無比。萬歷十一年(1583),陳第從北京返鄉(xiāng),歸途即登臨泰山(東岳),流連金陵、蘇杭等地,縱覽當?shù)孛麆?,由此產(chǎn)生了“遍游五岳”的想法。但因老母尚在,且讀書未足,遂決定暫不出游,回連江耕讀隱居,平靜地度過了十來年的鄉(xiāng)村生活。期間老母、妻子先后離世。 

  萬歷二十五年,陳第以五十七歲之身決意出游,將家庭事務(wù)都托付給長子,自己就帶了一名仆人和一些書籍。先游閩南,后入廣東、廣西、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浙江、河南、陜西、山西、湖南等,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歷時將近二十年。他的游歷并非是點卯式的走馬觀花,像江西、江蘇、河南等地都去了兩次以上,且在南京、杭州等一些名勝之地長住,甚至曾經(jīng)在廣東羅浮山石洞中獨居了十個月之久。在外期間逢災(zāi)、遇盜、染病……,雖艱難險阻不斷,卻不改其游玩之樂。足跡所至,凡所名勝,無不游覽,偶爾錯過重要景點,甚至?xí)祷匮a看。有次在湖南已經(jīng)離開長沙到了湘潭,卻得知漏看了長沙岳麓山的大禹碑,于是掉轉(zhuǎn)舟頭原路返回,其出游之瀟灑盡性如此。 

  陳第雖以“遍游五岳”為初始目標,卻沒有直奔五岳而去,而是或南或北,率性出行。出游十幾年后的萬歷三十九年才去中岳嵩山,萬歷四十年游西岳華山,萬歷四十二年游北岳恒山,萬歷四十三年游南岳衡山,加上之前萬歷十一年游東岳泰山,陳第在他二十年出游的最后五六年,才集中完成了“遍游五岳”的夙愿。萬歷四十四年,已經(jīng)七十六歲高齡的陳第仍擬往四川峨眉山,后因生病而中途返回。第二年(1617年)三月,病卒于連江??梢哉f,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除了幾次回鄉(xiāng)省親外,其余都是在外游歷、居住。在中國古人中,像陳第這樣有計劃地游遍五岳是少見的。雖說名山勝跡,人皆好之,自古文人墨客也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可囿于現(xiàn)實,讀書人最多在出遠門時順便游山玩水。而單純以游歷為目的,長達二十年的出行,遍覽名山勝跡,陳第堪稱前無古人。(徐霞客的正式出游晚了陳第十幾年。) 

  縱觀陳第一生,治學(xué)時獨具慧眼,開創(chuàng)古音學(xué)先河;從軍時勇于擔當,維護邊境安寧;離職時保持氣節(jié),淡泊個人仕途;出游時信步而行,極盡山水之樂。無論是學(xué)者、幕僚、邊將、隱士、游客,各種角色身份,都盡情為之,其見識之高邁,為人之真誠,行事之灑脫,數(shù)百年后依然令人贊嘆不已。 

(作者單位:市方志委郭進紹) 

相關(guān)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