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旋流倭國野 天文共戴福州城”——閩都國際化的歷史進程(四)
繁榮的國際貿易
福州作為貿易港口,自古以來憑借交通便利和物產豐富的優(yōu)勢,逐步發(fā)展起興盛的海外貿易,成為古代國際貿易重鎮(zhèn)和海運中心。
早在漢代,東冶港已是南方海外貿易的樞紐和貨物集散地。當時雖未記載所經營貨物的品種,但據(jù)古書記載的海外貢物,可知有不少珍奇珠寶,如象牙、犀角、香料以及中原地區(qū)難得一見的珍禽異獸。魏晉南朝時期,福州對外貿易逐步發(fā)展,但史料記載仍少?!度龂尽份d,當時“亶洲”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而東冶人也有“海行”流移至亶洲者,兩地往來交易必有其貨。六朝時,福建“商舶遠屆,委輸南州”,輸入的貨物沒有明言。而大秦、天竺“商貨所資,或出交部”,說明貿易往來頻繁,但對具體商貨仍語焉不詳??脊虐l(fā)現(xiàn)福州淮安窯的瓷器從南朝至唐代外銷地區(qū)逐步擴大,及于東、西洋乃至南洋各地,如日本九州的博多、福岡有大量出土,泰國、越南、文萊也有發(fā)現(xiàn)。
至唐代,福州對外貿易更加發(fā)達,旅居者竟有“市井十洲人”之眾。詩人所詠貢物也僅有“執(zhí)玉”“還珠”之說?!肚驁錾酵び洝繁小扳荛\闐闐,貨貿實繁”的記載,于進出口貨物也無明說。其他史料有記載,唐代福州通過海路輸出的眾多貨物包括絲綢、陶瓷、茶葉、漆器等,而從各國進口的則有大量名貴香料與藥材,如乳膏、沉香、龍腦、珍珠、玳瑁,還有瑪瑙、珊瑚、水晶、象牙、琉璃、玻璃、犀角器等諸多珍玩奢侈品。
唐末五代王審知治閩期間,實行開明的國際貿易政策,“盡去繁苛、縱其交易”,還設“榷貨務”專門管理外貿,大大促進海外商貿與交往活動,連遠在南洋群島的三佛齊諸國,“亦逾滄海,來集鴻臚”。這些進口的貨物“色類良多,價累千萬”,異國珍品大為增加,不僅有象牙、犀角、珍珠、玳瑁等珍品,更有眾多香料如龍腦、沉香、胡椒、肉豆蔻、餅香、煎香、薔薇水等,紛紛涌入福建。這些舶來珍品,除部分進貢或轉輸中原外,大量的歸閩王室、宗族或大臣享用。
宋代,福州成為“東南一都會”,大量生產紙和陶瓷。閩清窯、連江窯、福清東張窯及福州宦溪窯、小箬窯等大量生產青白瓷,下洋遠銷海外。福州造紙及印刷業(yè)發(fā)達,故刻書遠銷海外,有“書籍高麗日本通”之說。史載“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云杳靄之間”。此時福州絲織業(yè)發(fā)達,絲織品是其主要的國際貿易輸出產品。北宋時,荔枝已成珍果,從福州輸往東洋和西方。國際貿易利潤豐厚,連宗室成員也不顧朝廷“興販蕃舶之禁”,而“強市海舟”,販運禁品。福州成為大規(guī)模的商品進出口集散地。
南宋時,從海外各地輸入福州港的商品仍以香料、藥材、珍寶等奢侈消費品為主,大宗的有乳香、腦子、龍涎、金顏、蘇合、沉香、安息、檀香、丁香、降真香,此外還有蘇木、吉貝、珊瑚、象牙、犀角、貓眼、玳瑁等珍品。而從福州輸出的傳統(tǒng)商品依然以絲綢、瓷器、衣料、藥物、食品等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刻版印刷的書籍數(shù)量增多。絲織品、棉織品等仍是海外各國所喜愛的商品,除此之外番商還從福州大量采購藥材、日用品、工藝品、紡織品,以及紙傘、錫器、橘餅等,種類甚多。
元代,朝廷在福州設海船“萬戶府”,推動福州國際貿易的復興,海外商舶頻繁造訪。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贊揚福州“珍珠、寶石業(yè)很盛”,許多印度商人乘船到此做交易。因此,宋元兩代,福州號稱“閩海一都會,象犀、珍珠之所聚”,稱“閩海東南大邑,凡貨財、珠璣、犀象之所儲積甲天下”。臺江萬壽橋邊,“魚鹽百貨之輳,萬室若櫛,人煙浩穰”,儼然國際貿易大商港。各類船只大量游弋于閩江之上。福州港口、碼頭貿易的興盛,于此可見。宋元明時期,福州紡織刺繡業(yè)發(fā)展達到高峰,在國際貿易中廣受青睞。
明代,朱元璋遣使詔諭琉球王國,開始與之建立起宗藩關系,逐步開展封貢活動及貨物貿易。琉球國地瘠民貧,所貢土產不過馬刀、硫磺,他們見朝貢賜贈有大利可圖,遂從南洋交易取得珠寶、珍奇,轉貢明王朝,而又將明廷所賜禮物或從福州等地所購貨物轉販南洋,以獲大利。他們從福州轉販商品,福州又成為琉球國轉口貿易的中心。據(jù)《閩書》載,琉球貢物有馬刀、瑪瑙、象牙、金銀酒海、粉匣、擢子扇、泥金扇、銅錫、夏布、牛皮、降香、木香、蘇木、烏木、胡椒等。而他們從中國獲取的產品則以絲綢、瓷器為主,還有漆器、鐵器、藥材、茶葉、白糖、徽墨、雨傘等。明朝冊封使及其隨員也乘機采辦商貨,販往琉球。福州絲織技術高超,制作精美,種類繁多,有綾、羅、綺、錦、絹、紗等,在海外深受歡迎。
鄭和下西洋后,招徠許多亞、非國家來朝入貢,如“西洋古里、忽魯漠斯、滿剌加等十六國”,“遣使千二百人,貢方物至今”。福建市舶司移置福州后,“方舶入貢,多抵福州河口”,福州更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中心。
明代,福州仍盛產絲布,由于改進了織機,產品質量大為提高,產品有綢、絹、緞、紗、絲布、吉貝布、苧布、葛布、蕉布、縩布等等。據(jù)記載“福之綢絲”由閩北經浦城,“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梢婇}絲綢大量輸往海外,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搶手貨。
此時福州蔗糖生產也十分興盛,白糖制作技術引進后,打開國際市場,成為繼絲綢、瓷器之后福建第三大宗出口商品。福州城內手工業(yè)發(fā)達,工藝水平不斷提高,不僅市區(qū)商貿繁榮,而且精美的手工藝品名揚四海。史載“閩中子女玉帛、羽毛齒革,無不甲于天下”?!伴}中千家萬戶,煙火相望,庶富如此”。此處閩中皆指福州。
1662年,荷蘭殖民者被鄭成功驅逐出臺灣后,即把通商的目光投向大陸福州。他們拜會靖南王耿繼茂請求通商,多次請示未得清廷答復,直至1686年3月,使團才被允許從福州出發(fā)去往北京。朝廷方始承認荷蘭人“嗣后進貢,準由福建進路。”福州遂為其對華貿易的重要基地,荷蘭派出商務代表常駐福州,實際上此前20年間,荷蘭人與福州的商貿活動和政治溝通在當?shù)毓賳T的默許下已持續(xù)進行著。
清代,福州手工業(yè)更加發(fā)達,因為對外貿易是業(yè)者的謀生途徑,雖遭海禁但其出口貿易在開埠前早已成形。史載:“閩省地處海濱,南洋諸番,在在可通”,“半藉海地為資生之計”。朝廷開海后,又在福州創(chuàng)設閩海關,福州與東南亞、日本等地經濟聯(lián)系加強,西方商船多來福州貿易,以大量白銀購買絲織品等貨物。福州發(fā)揮國際商港的作用,大量輸出茶葉和木材,還有紙張、箱子、糧食和棕繩,本地土特產如水果、紅糖、紙傘、錫箔、藤漆器具等以及各類手工業(yè)產品。開埠后的19世紀50至80年代,福州大量出口茶葉,以至有“世界茶港”之稱。從西方進口的產品有洋布、雜貨、藥品、鴉片及金屬等。福州與琉球仍保持封貢貿易關系,密切經濟交往。琉球帶來的主要是海產品和少量工藝品與原料,福建產的瓷器、茶葉及絲棉織品等,仍是他們喜愛的商品。此外,他們還在福州大量采購藥材、日用品、工藝品、食品以及紙傘、錫器、漆器等工藝品。從冊封舟上帶去的福州商品還有紙張、文具、字畫、印章及其他手工藝品,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同樣,每次清廷冊封使臣赴琉球,數(shù)百名護送士兵、使臣家人和役使,都乘機帶去大量貨物到琉球做生意;受募充任封舟的船戶也隨帶大量貨物到琉球,封貢貿易關系如此維持了五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