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福州螺洲觀瀾學校興衰記

日期:2022-09-05 15:54 來源:方志委
| | | |

  作者:林怡

  福建省檔案館收藏有“1927年7月至1932年7月福建省政府福建教育廳關于閩侯縣教育局呈報私立觀瀾小學校董會、校友會、學校立案表、規(guī)程、大綱的指令”(案卷號623),從中可以了解民國時期福州鄉(xiāng)村私立小學辦學的詳情,對當今中國農村普及義務教育依然足資借鑒。 

  一、辦學宗旨

  觀瀾小學校位于今福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洲尾村,舊時稱為閩侯縣螺洲區(qū)洲尾鄉(xiāng)?!端搅⒏V萋葜抻^瀾小學校規(guī)程》第一章總則第二條規(guī)定:“本校順應世界現(xiàn)在之潮流及將來之趨勢,并參酌社會情況,以養(yǎng)成健全之人格,灌輸獨立之精神,使學生畢業(yè)后能在社會上為正當平民的生活為宗旨?!弊x此宗旨,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鄧小平在1983年10月1日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焙蔚犬惽?!作為百年前的鄉(xiāng)村小學,其辦學宗旨直到今天,依然是引領中國教育和中國社會進步的方向。 

  二、學校規(guī)制 

  觀瀾小學校作為新式學堂,是1906年從傳統(tǒng)的觀瀾書院轉制而成的。1906年,清廷預備立憲,打算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與此相適應,廢除了沿續(xù)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全國教育模仿西式教育,傳統(tǒng)書院紛紛向現(xiàn)代教育模式轉型。觀瀾小學校是福建最早的從傳統(tǒng)書院向現(xiàn)代學校轉型、并取得成功的教育機構之一。檔案中有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七月二十九日《私立福州螺洲觀瀾學校校董會林文健等呈請開辦迄今各情形請準立案》,其中說道:“職校開辦迄今二十有二年,成效若何,已蒙社會共知,而學生人數已達百余名?!睓n案中《私立福州螺洲觀瀾小學校規(guī)程》開篇詳細述其辦學沿革:“民國紀元前六年孟春,觀瀾學社同人發(fā)起組織茲校。時就學者僅達五十余人,只以經費有限,設施均從簡陋。翌年春,始籌建校舍,購置器具,迄民國四年后疊蒙閩侯縣署加以補助費并奉令編為第六區(qū)私立第一小學校,至是而校模略具矣。詎料八年秋間校舍連遭水火,損失過半,幸承海內外鉅公及本校同人百般佽助,四出勸募,乃賴重行建筑,始克恢復舊模。十二年八月又奉縣令以學制變更關系,改編為第四區(qū)私立第一小學校。因鑒于校舍有限,而各處來學子弟復絡繹不絕,頗感有不能容收之勢,故現(xiàn)又進行募捐拓筑,俾擴充學額而校模乃克可觀。十五年十一月值吾閩政治改造之秋,縣庫支絀,縣署奉令停給學校助費以資整理教育。同人念學子求學光陰虛糜良惜,乃多方設法維持,而校課幸獲無稍缺焉。邇者閩省庶政維新,首重教育,同人有鑒于茲,自應振刷精神,力圖發(fā)展,于興學施教之旨庶有合乎!” 

  作為六年制完整私立小學校,觀瀾小學占地10余畝,規(guī)模頗具,辟有課室、雨蓋操場、紀念廳(禮堂)、圖書館、閱報室、園藝場、標本室、辦公場所、師生宿舍、食堂、廚房、販賣部、沐浴室、桃園等。學校實行董事會管理,董事會由32位各界名流組成,60多歲高齡的前螺洲區(qū)自治會議員、林氏族人林文?。ㄛ椭蓿┘兞x務出任校董會總代表兼任基金管理員。董事中除了林氏族人外,還有后來成為民國海軍司令的陳紹寬將軍、抗日名將吳石將軍、末代帝師陳寶琛的后人陳懋豫、前福建教育廳長王彥和、時任福州商會會長、晚清外交官羅豐祿的后人羅嵚翹(勉侯)等。董事會成員關聯(lián)著工、農、商、學、兵、政各界,不僅看出觀瀾小學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聲譽,也彰顯了該校辦學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該校分為初級小學校和高級小學校。全校暫定招生名額為一百四十名,其中高級小學每級二十名,初級小學每級二十五名。初級小學校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一年級又分為前學期和后學期。初級小學入學年齡七歲至十二歲;高級小學十一歲至十六歲。學校還規(guī)定“如有幼年聰穎或長年失學者得伸縮其年限”。現(xiàn)存檔案中有《私立福州螺洲觀瀾小學校學生一覽表》,記錄了1927年該校在校生的全部姓名,總人數為114人,多數為林家子弟,個別吳家、陳家、黃氏、王氏、謝氏子弟,異姓子弟大約都是慕名而來的林氏戚屬。 

  學校對入學和退學有嚴格的制度規(guī)定,對家境貧寒的學生給予學費減免。嚴格的教學質量管理,使得該校確保了畢業(yè)生的質量,為該校贏得很好的社會聲譽。 

  三、教學內容 

  該校章程第三章“學科”規(guī)定:“初級小學、高級小學教學科目遵照現(xiàn)行教育法令并參酌鄉(xiāng)村生活狀況辦理之;初級小學及高級小學除照前條規(guī)定外,視學生將來生活之趨向,得選修兩科或一科之職業(yè)科目”。學校所設課程如下:初級小學學科為黨義、國語、讀法、作法、習字、筆算、珠算、常識、園藝、工藝、美術、體育、音樂;高級小學學科為黨義、國語、讀法、作法、習字、筆算、珠算、公民、衛(wèi)生、歷史、地理、自然、園藝、工藝、美術、體育、音樂、外國語;選修課為:農業(yè)、簿記、牘札。該校所用教材來自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享譽社會的品牌出版社,主要教材如下: 

  《三民主義淺說》,廣州文學研究社出版;《模范語》《新法國語會話》《國音讀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秶淖x本》,世界書局出版;《新國民國文教科書》,國民書局出版;《新撰國文》,商務印書館出版。《算術課本》,世界書局出版;《新式算術》,中華書局出版?!吨樗阏n本》,中華書局出版?!豆裾n本》,世界書局出版?!缎l(wèi)生教科》,中國衛(wèi)生會出版?!缎伦匀弧?,商務印書館出版;《新撰常識》,商務印書館出版?!稓v史課本》,世界書局出版?!兜乩碚n本》,世界書局出版?!队⒄Z讀本》《英語切音》,世界書局出版?!掇r業(yè)教科》,商務印書館出版?!缎伦珜W生尺牘》,商務印書館出版;《兒童新尺牘》,世界書局出版。工藝、美術、體育、音樂的教材由任課老師選教。 

  學校還規(guī)定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15種,書目如下: 

  商務印書館出版:《通鑒輯覽》《世界地理》《辭源、》《百科全書》《新唱歌》。中華書局:《康熙字典》《英華雙解字典》《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世界書局:《商人寶庫》。國語統(tǒng)一會出版:《國語字典》。上海愛國女校出版:《體育匯刊》《體育教材》。廣益書局出版:《算法統(tǒng)宗》。廣州書局:《現(xiàn)行教育法令》。 

  該校附設書報社,據1927年的檔案報告:校內訂購的日報計10種;周刊旬刊計24種;雜志月報計17種;各科書籍計二百五十余種。統(tǒng)共約八百余冊。畢業(yè)于該校的著名書法家林憲民先生曾回憶,該校還購置有《萬有文庫》《學生文庫》各一部。 

  從上述教科書和學校藏書來看,該校辦學委實在貫徹其宗旨,不僅培養(yǎng)學生適應當下的鄉(xiāng)村生活,更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將來生活之趨向?!逼湔n程設置不僅僅局限于實用類,更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獨立精神,使學生畢業(yè)后能作為社會的“正當平民”而生活。其課程設置重視操行、常識、體育、美術、音樂、園藝、工藝等課程。常識可分為社會和自然兩類?!吧鐣奔毞譃楣瘛⑿l(wèi)生、歷史、地理,是初級小學的教學重點,一二年級每周五課時,三四年級每周四課時;“自然”細分為自然和園藝,每周全部一課時。體育課每周二課時;音樂課每周一課時。該校校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福州永南中學創(chuàng)校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林鼎濂回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該校學生每天早上上學時,校大門內兩廂房各有一架鋼琴,由兩位老師分別彈奏,孩子們迎著美妙的鋼琴聲愉悅地入學,這應該就是弦歌不輟以陶冶學生美感性情的“禮樂”之教吧。 

  不僅如此,該校節(jié)假休息日也貫徹其辦學宗旨,學校常設的節(jié)假日有:國慶紀念日、革命紀念日、國恥紀念日、世界勞工節(jié)日、孫總理逝世紀念日、本校成立紀念日、春夏秋冬節(jié)日及植樹節(jié)日等。這些紀念性的節(jié)假日,旨在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鄉(xiāng)、愛校、尊敬前賢、愛護自然環(huán)境等意識,可見該校努力塑造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合格公民。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作為鄉(xiāng)村小學校,該校高年級學生必修英文課,僅此一點,相對于百年后今日依然有人排斥學習掌握英語,足以發(fā)人深思。 

  四、教職員工構成 

  為確保教學質量,該校重金聘請有經驗、有責任心的教職員。該校所聘教職員并不多,只有6—8人,有兼任、有專任,每人多兼數職。檔案中存有三份教職員履歷表,記載了林弼廷、李文波、龔植端、吳厚澤、林文健、鄭振麟、林則蘇、林紀實、林壽鎣、李緝熙、林椿貽、林樾等教職人員的姓名、籍貫、年齡、職務、資格及經歷、每周教學時數、每月薪俸、到校年月等。 

  除上述教師外,據林憲民先生回憶,畢業(yè)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后任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漢語講席的胡孟璽、福建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生陳蒸、鄒有椿、陳衡銓等都曾任教于該校。林氏族人林朝志主管該校校務時間最長,他1910年到校,直到1928年病逝,年僅40歲。在他主管校務期間,觀瀾小學校于1915—1916年遭遇颶風和洪水的襲擊,學校建筑物受損嚴重。朝志校長在校董會的支持下,四處募資,使得學校輪奐重現(xiàn),他為重新修復的學校題聯(lián):“山川呈異彩,風雨策中興”。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觀瀾小學校名聞遐邇,社會各界名流紛紛來校參觀學習。1922年陳寶琛從北京回到螺洲,見觀瀾小學校內松竹青蔥、書聲瑯瑯,欣然即興揮毫,書贈朝志校長一聯(lián):“勸課農桑誠有道,放懷魚鳥欲忘形。”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海軍宿將、該校董事陳紹寬欣然出任該校名譽董事長,更加堅定了校內教職員精誠團結、獻身桑梓教育的信念。 

  今天我們從檔案中保存的記錄依然可見該校的管理非??茖W和精細。該卷檔案所含內容不僅有私立福州螺洲觀瀾小學校規(guī)程,還附有校董會規(guī)程及各項圖表,如校舍平面圖、學校規(guī)程、校董會規(guī)程、董事一覽表、教職員一覽表、學生一覽表、按月收支一覽表、每周教學時間表、教科書目錄、設備用具一覽表、表冊目錄等。其表冊目錄有: 

  校務部:校務會議錄、學校大事記、學籍簿、來往公文簿、參觀人錄。 

  教務部:學生出席表、教材進度表、教學匯志、教科書采用目錄、課程表、學業(yè)成績考察表、入學愿書。 

  訓育部:紀念周志、學生課外作業(yè)登記表、學生缺席調查表、學生請假簿、學生家屬通知書、操行考查錄、與學生談話存查表。 

  庶務部:收支預算決算表、日用草流、日用總冊、器具調查表、產業(yè)登記冊、園藝歷、董事捐款登記冊。 

  圖書部:添置圖書登記冊、教科書修正錄、借閱參考書登記錄。 

  體育部:體格檢查表、體育成績考查表、地方流行病調查表、學生傳染病調查表。 

  上述這些表冊,佐證了該校立章建制和行政管理之完備。 

  1926年至1927年因軍閥混戰(zhàn),福建政局動蕩,該校辦學還是遇到了麻煩,從檔案可以看到當時國民政府閩侯縣教育局的官僚作風,延誤該校向官方報備時機,致使該校校董林文健、林春丞、林朝志三人不得已具文越級向福建省教育廳申訴,使得該校得以合法續(xù)辦。 

  觀瀾小學校辦學聲望享譽福州,閩侯縣教育局將該校上報的各類文檔當作范本轉借給其他私立學校參考,卻沒有將相關文檔準時歸還,導致該校延誤了向當局申報合法辦學的日期。該校只好將申訴狀直接遞交給當時的福建教育廳長黃琬。檔案中存有“中華民國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福建教育廳廳長黃琬指令閩侯縣教育局呈送私立觀瀾小學校章表請備案”,并由教育廳主任秘書魏憲章、第四科科長林烔、科員薛貽丹共同簽署該指令。據此也能看出當時福建省政府對觀瀾小學校的重視。 

  五、學脈傳承 

  觀瀾小學校的前身是觀瀾書院,俗稱“觀瀾堂”。書院內有“奎光閣”,相傳建于明初,系明成祖永樂年間林岜、林巒、林赪兄弟叔侄讀書處,他們三人不滿于朱棣篡權,拒絕出仕,歸隱家鄉(xiāng)螺洲,以讀書著述明志,后人將此奎光閣稱為“三才子讀書樓”。前人有《讀書樓懷古詩》:“龍吟隱隱渡清波,蛩語啁啁出碧蘿。五百年前樓百尺,只今江上月明多?!薄斑h山三面浸江波,古木千章掛碧蘿。相見當年兄弟侄,讀書聲和雨聲多?!比抛娱_啟了林氏退隱恬淡、讀書著述、教育傳世的家風??忾w前,浩浩湯湯的烏龍江盤縈而過,遠可眺望五虎山隔江雄峙,近可觀賞瀾滾波翻,潮漲潮落。書院正前臨岸處有“曲水觀瀾”擘窠大字石刻,相傳為明才子王偁所書,因字跡風化漶漫,由鄉(xiāng)人林蘭琴(則伊)重寫復刻。林蘭琴是左宗棠賞識的著名書法家,書藝精湛,筆力奇絕勁拔,風格酷似朱熹,后人多誤以為“曲水觀瀾”出自朱熹手筆。朱熹曾經過烏龍江兩岸,觀瀾書院對岸的方山即五虎山上就有朱熹的題刻“怡山良石,神仙所居”?!扒^瀾”勝景是歷代文人墨客慕名游覽、寄興抒懷的絕佳處,人們把這四字誤以為朱熹所書,也算事出有因了。 

  觀瀾書院,歷代多名儒碩學。自號抱璞子、恬淡隱退的林鎰,字世棟,是清中后期名宦陳若霖的業(yè)師。乾隆年間,曾任南平、惠安、寧德等地教諭、以清剛正直著稱的林雨化,平生服膺朱子學,和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等一起結社“真率會”,影響了福州一代士風,為陳若霖、梁章鉅、林則徐等人所推崇敬重。受觀瀾書院熏陶培養(yǎng),還有進士林瑞春、林筠、舉人林光藹、通儒林光譜等。陳寶琛曾聘請林光譜課督其子弟。1892年(光緒壬辰),林書欒、林琴蓀、林鼎燮叔侄三人同登鄉(xiāng)榜,觀瀾書院文風之盛,名聞一時。民國奇人、南社健將、抗日英烈林庚白幼年短暫居鄉(xiāng),深受其父祖輩的影響,其父祖輩都是觀瀾書院培養(yǎng)造就的學人。1938年,他在重慶艱苦的抗戰(zhàn)歲月中,有詩歌《憶螺江故居》寫道:“三十年前江水聲,松風山翠滿檐楹。攤書忽憶兒時味,席地偏宜夏夜晴。不解思鄉(xiāng)只念往,徐看破敵與休兵。童心未共塵勞盡,可貴人生是此情?!?939年春林庚白寫下《春夜懷人詩》,其中一首是懷念螺洲親友陳懋咸的:“螺江憶共數峰青,江畔松風桔柚馨。童冠相聞垂卌稔,汪洋在望莫零丁。道孤念子方浮海,水濁看渠更亂涇。無奈琵琶年少語,笑啼只是送新亭?!标愴淌顷悓氳〉闹蹲樱螄裾痉ㄐ姓颗勺罡叻ㄔ和剖?,上海第二特區(qū)地方法院院長等職,與林庚白既是鄉(xiāng)親,又是姻親。螺洲林、陳、吳三姓子弟,人才輩出,與包括觀瀾小學校在內的鄉(xiāng)土學風的熏陶化育緊密相關。1987年,供職于紐約城市大學、旅美60多年的觀瀾小學校畢業(yè)生陳清藩,在耄耋之年還以顫抖的手力致信筆者,殷切詢問林朝志校長及其家人的情況,足見觀瀾學澤遠被異國他邦。 

  觀瀾小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還成為中共地下黨工作人員進行秘密活動的據點,在開明鄉(xiāng)紳的掩護和支持下,許多青年學子在此受到進步思想的啟蒙,踴躍加入抗日和革命的隊伍。1949年后,螺洲成為福州專區(qū)和閩侯縣委兩級政府所在地。觀瀾小學成為地委保育院(幼兒園托兒所),洲尾村小學生只能徒步二十分鐘到公立螺洲中心小學就讀。1970年代中期,地委和縣委遷離,當地就學人口劇增,螺洲中心小學容納不下新增的生源,只好在觀瀾小學校舊址新辦洲尾小學。在教育被破壞停滯的“文革”中后期,洲尾小學只有一到四年級,“文革”結束后恢復五年制完小,教職員工依然只有六七人,辦學條件異常艱苦,但仍然為不久后的改革開放啟蒙培養(yǎng)了至少三四十名以上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其中不乏后來在國內外名校獲得碩博士學位的林氏子弟。 

  遺憾的是,20世紀末,由于拆并校成風,洲尾小學再度停辦,筆者當時曾上書省市兩級地方當局,要求保留洲尾小學,以存續(xù)觀瀾文脈和鄉(xiāng)邦文獻,但未果。不久烏龍江沿岸蓋起鋼筋水泥防洪大堤,致使觀瀾小學校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慘遭破壞,學校主體建筑日趨破敗。2000年6月,觀瀾小學校友林鼎濂痛心疾首于家鄉(xiāng)文脈的毀損,親自邀請《福州日報》記者前去調查,調查記者面對斷墻殘垣的觀瀾書院,曾感慨道:“昔時人已逝,今日水猶寒。江風吹不斷,何處共觀瀾?”但該報道也無法阻止觀瀾小學衰敗的命運。近幾年,某地產商進入螺洲,出資修復觀瀾小學校,但已不復原貌。 

  2012年,筆者偕林憲民先生哲嗣、書法家林祥庚教授同回故里,徘徊在觀瀾小學校門前,面對濤濤螺江水,遙想前塵舊影,倍感愧對前賢先祖,可謂“故地觀瀾覓前塵,昔時王謝已無家。聽濤猶見江波闊,惆悵西風落百花?!甭葜抻邪倩ㄏ芍薜拿雷u,傳說中的田螺姑娘出沒在觀瀾小學校附近,至今觀瀾小學前方數十米濱江處依然保存著螺女廟,供奉著螺仙。一部觀瀾小學校變遷史,折射著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歷史變遷。林憲民先生撰有《螺洲觀瀾書院簡史》,1987年,在英國留學的羅孝標歸游螺洲,慕名參觀觀瀾小學舊址后,流連盤桓,深致敬仰,將鄉(xiāng)人陳囷所贈《螺洲觀瀾書院簡史》視為至寶,攜帶出國,轉藏于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廣供研鑒。在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今天,筆者企盼地方當局能夠切實擔負起保護存續(xù)鄉(xiāng)土文脈的責任,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對保護傳承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要求,加快對螺洲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的建設與保護,盡快讓觀瀾小學校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將該校與螺女廟、林氏祠堂、螺洲文廟、吳氏祠堂、陳氏祠堂、陳氏五樓等文物名勝統(tǒng)籌保護,將它們打造營建成為福州鄉(xiāng)土教育的文化名片和激勵當地民眾愛國愛鄉(xiāng)的教育基地。 

 ?。ㄗ髡邌挝唬焊=ㄊ∥h校) 

  (本文來源:《福州史志》2018年第一期)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