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來襲,防暑誤區(qū)別大意!這些錯誤做法可能致命
連日高溫持續(xù)炙烤,多地氣象臺接連發(fā)布高溫預警。熱浪之下,防暑降溫成為重中之重。然而,不少人對防暑存在認知誤區(qū),錯誤做法不僅無法有效降溫,反而可能加重身體負擔,甚至引發(fā)中暑、熱射病等嚴重后果。醫(yī)生提醒,以下常見防暑誤區(qū),務必警惕!
誤區(qū)一:喝冰水、猛灌冷飲最解暑?
錯誤認知:大汗淋漓時,冰水、冰鎮(zhèn)飲料能快速降溫。
危害剖析:短時間內大量飲用冰冷飲品,會強烈刺激腸胃,導致血管驟然收縮、血流減緩,影響消化功能,極易誘發(fā)胃腸痙攣、腹痛腹瀉。同時,身體為平衡低溫刺激,反而會加速產熱,感覺更熱。
正確做法:首選溫開水或常溫淡鹽水、綠豆湯等。少量、多次補充水分,更利于身體吸收,溫和降溫解渴。劇烈運動或大量出汗后,可適當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誤區(qū)二:白天不出門就沒事?室內不用防暑?
錯誤認知:只要待在室內,就不會中暑。
危害剖析:高溫天,尤其是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密閉室內(如無空調的老舊房間、廚房),溫度會迅速攀升。長時間處于此環(huán)境,身體散熱困難,中暑風險極高,特別是老人、嬰幼兒及慢性病患者。
正確做法:保持室內良好通風,必要時合理使用空調、電扇降溫(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建議26℃左右)。避免長時間待在悶熱不通風的空間。關注室內溫濕度變化。
誤區(qū)三:空調溫度越低越好,冷風對著吹才涼快?
錯誤認知:空調溫度調得越低,越能快速降溫;冷風直吹身體更舒服。
危害剖析:室內外溫差過大(如超過10℃),進出時人體難以適應,易引發(fā)感冒、頭痛、關節(jié)酸痛等“空調病”。冷風長時間直吹,會引起肌肉緊張、受涼,甚至誘發(fā)面癱。
正確做法:空調溫度設置在26-28℃為宜,既舒適又節(jié)能。避免冷風直吹身體,可利用擋風板或調整風向。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
誤區(qū)四:滿身大汗,馬上沖個冷水澡?
錯誤認知:大汗時沖冷水澡能迅速帶走熱量,無比暢快。
危害剖析:人體在大量出汗時,毛孔處于張開狀態(tài),血液循環(huán)加快。此時突然遭遇冷水刺激,會導致毛孔瞬間關閉,血管急劇收縮,散熱受阻,反而易使體內積熱,并可能引發(fā)頭痛、頭暈、肌肉抽搐甚至暈厥。
正確做法:出汗后應稍作休息,待汗液基本蒸發(fā)、心率平穩(wěn)后,再用溫水洗澡。溫水澡有助于毛孔舒張,更利于散熱,也更舒適安全。
誤區(qū)五:只有在大太陽下暴曬才會中暑?
錯誤認知:中暑只發(fā)生在烈日當頭的戶外。
危害剖析: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是導致中暑(尤其是熱射?。┑年P鍵因素。即使沒有陽光直射,在通風不佳、悶熱潮濕的車間、閣樓、車廂內,或進行高強度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時,人體產熱劇增、散熱受阻,同樣極易發(fā)生中暑,且往往更隱蔽、更危險。
正確做法:任何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都要提高警惕。注意環(huán)境通風降溫,合理安排工作和運動時間,避開高溫時段(如10點至16點),勞逸結合,及時補充水分和休息。關注自身及同伴的身體狀態(tài)。
誤區(qū)六:藿香正氣水是防暑“萬能藥”?
錯誤認知:天熱喝點藿香正氣水就能預防中暑。
危害剖析:藿香正氣水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如吹空調后受涼、貪食生冷引起的胃腸型感冒),其成分含酒精,可能加重脫水。它并非預防中暑的藥物,對真正的中暑(尤其熱射病)無效,隨意服用可能延誤治療。部分人服用后還可能出現(xiàn)過敏反應。
正確做法:預防中暑的核心是避免高溫暴露、及時補水和降溫。如出現(xiàn)頭暈、乏力、心慌、惡心等疑似中暑癥狀,應立即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采取物理降溫(如冷水擦拭身體、冰敷腋下/大腿根),補充含鹽分的飲品,情況嚴重(如高熱無汗、意識模糊、抽搐)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送醫(yī)!
健康提示:高溫天氣,尤其需重點關照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戶外工作者、肥胖者及慢性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這些人群體溫調節(jié)能力較弱或基礎疾病使其更脆弱。
緊急情況識別與處理:若發(fā)現(xiàn)有人出現(xiàn)高熱(體溫常超40℃)、皮膚干熱無汗、意識障礙(如胡言亂語、昏迷)、抽搐等熱射病癥狀,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同時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處,脫去多余衣物,用盡一切可行方法為其降溫(冷水浸泡、冷水擦拭、冰袋敷大血管處),并持續(xù)扇風。
來源:國家衛(wèi)健委、中國疾控中心
供稿:衛(wèi)生應急處置科
一審:姚麗欽
二審:詹文青
三審:羅柏友